Com_news国际新闻
必看!这8个手机摄影误区,看看你做对几个?
作者:西安王老师摄影培训 时间:2024-08-26 人气:
当下智能手机的热销卖点
永远绕不开它强悍的拍照功能
手机因其便携和高画质
也逐渐代替相机成为大家亲睐的拍摄工具
但很多人在手机摄影上还存在着误区
今天王老师就针对这些误区做些解读~
1. 照片的好坏跟手机的价格有关
照片好坏取决于拍摄者的能力
什么品牌什么型号的手机,在本质上对于拍摄质量的影响并不大,再加上现在智能手机的画质普遍较高,不管哪款手机,都能拍出好照片,关键是在于拍摄者的能力,以及是否了解基本的摄影知识和手机的拍摄功能。
虽然同一场景用不同手机拍摄出的效果确实有微小差异,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,提高审美多多练习才最重要。
2. 手机只能用来拍照,相机才叫摄影
两者相同,不受器材限制
“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业设备进行影响记录的过程,有时摄影也被称为照相,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发射或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。”
拍照也好摄影也罢,都是同一个说法,但总有人认为“拍照”或者“照相”是业余的、随意的、没档次的,而只有用专业器材拍摄才专业,才能叫做摄影,这种理解其实是错误的,它们只是在用不同的词表达同一种事。
3. 色彩鲜艳的照片才是好照片
过度饱和容易丢失细节
太艳丽的色彩虽然具有视觉冲击力,能极大留住观者的视线,但是往往也会毁掉一张照片,因为高对比度和高饱和度会让细节丢失,原本应该自然过渡的颜色,有时会出现断层效果。
很多专业的摄影器材拍出的原片饱和度和对比度都不高,甚至有点发灰,就是因为照片中记录了大量的信息,所以色彩鲜艳的颜色并非不好,但还是要在拍摄时尽量记录原始信息,可供操作的后期空间才会更大。
4. 修图后的照片不真实
做后期才是还原真实,或不一定非要真实
同一个场景,同一个机位,不同品牌的手机,就算调整到相同的参数,拍出的照片也是不一样的。那么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?在数码摄影时代,前期和后期很难清晰区分,尤其是手机摄影。
其次,后期修图并非抠图拼接或者调成各种风格的颜色,很多时候后期修图的目的恰恰是为了还原真实,肉眼所见的场景中丰富的明暗信息,即使是专业的相机也很难记录这么大的亮度信息,所以难免会过曝或过暗,有时照片场景中的颜色也远远不如所见的明艳。
记录真实只是摄影的一个功能,而不是全部,摄影还有它的艺术属性。不管是为了还原真实还是为了艺术上的表达,摄影都离不开后期。
5. 像素越高画质越好
只要不算太低都还不错
买手机的时候,像素有时会作为考量拍摄性能的指标,似乎像素越高,拍摄的性能才越专业。但这其实是错误的,照片的画质和像素数量的多少并没有多大关系。
当然像素数量也不能太少,如果一张照片只有200K,那稍微放大画质就会变差,因此不必太过执着于像素高低是否影响画质,现在的智能手机基本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。
6. 什么场景都用AI摄影
根据拍摄效果选择性使用
AI摄影技术目前已经相对纯熟,能够对你拍摄的场景进行识别和匹配,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,比如拍摄人像时,它会自动匹配一个人像的自动修图程序,将背景虚化,人的皮肤提亮并磨皮,而拍摄风光时,又会匹配风光的修图程序,提高照片饱和度、对比度和锐化。
这个功能虽然极大提高了照片最终的呈现效果,省去了一些手动修图程序,但对于在摄影上有追求的爱好者而言,还是需要选择性使用,最好别用。因为在拍摄复杂场景时,手机的AI摄影识别可能会出现错误,比如自动加深饱和度,反而矫枉过正,显得不够真实。
7. 手机镜头越多功能越专业
镜头多表示功能多样,跟专业关系不大
手机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多,比如华为荣耀20的四摄,但是多镜头不代表效果就专业,多镜头的增加只是功能上的多样性和可玩性,和专业性没有直接关系。
很多手机增加辅助镜头可以实现一些特有的功能,比如大光圈模式、人像模式、夜景模式、微距模式等,更便于普通用户根据需求进行多样化的、有专业味道的照片。
8. 全屏模式拍的照片才大气
全屏是裁切后,最好用的是4:3
手机的图像感应器长宽比一般都是4:3,就是说我们拍摄的照片原始尺寸就是4:3,其他任何的长款比例,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裁切。
照片覆盖全屏虽然看着大气,但其实这是个裁切的效果,大气的背后是更小的像素,而且全屏照片在手机上看还算舒服,但使用其他的屏幕观看就会不是很舒服了,所以在照片比例选择上,还是要仔细斟酌。